列表头部

水磨沟区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水磨沟区
返回上一页

改革开放30年 深入基层看变化水区实现从边缘到中心跨越

发文日期: 2008-10-16
“2002年我从广州回来后发现,马路上的车辆多了,楼房多了,居住环境也变好了,最重要的是原来的村民开始重视教育了,不再像以往闷头只为挣钱!”9月27日,家住王家梁社区绿水巷的居民郭利军说起重回家乡时看到的变化,仍然兴奋不已。

“2002年我从广州回来后发现,马路上的车辆多了,楼房多了,居住环境也变好了,最重要的是原来的村民开始重视教育了,不再像以往闷头只为挣钱!”9月27日,家住王家梁社区绿水巷的居民郭利军说起重回家乡时看到的变化,仍然兴奋不已。

包括郭利军在内,在很多人的记忆中,水磨沟区过去是菜地、农田交错的城市郊区,经济发展相对较慢。随着城市不断北扩的步伐,如今,水磨沟区高楼林立、环境优美,已成为了首府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又一个中心城区。

居民感受环境巨变

今年43岁的郭利军从小在王家梁长大,1993年,郭利军去广州打拼,2002年他回乌鲁木齐探亲,看到家乡的变化,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转变后,郭利军决定留在家乡发展。如今,他在绿水巷开办了一家幼儿园。

郭利军在对比中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,而在王家梁居住半个世纪的崔文荣,则目睹和见证了这30多年间水磨沟区变迁的点点滴滴。

54岁的崔文荣在村子里种过菜,如今,曾经的菜地上已建起了一栋栋小楼,崔文荣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四层小楼。

“现在路修得平平整整的,路灯也装上了,晚上出来都亮亮堂堂的,喝的也是自来水。以前队上只有一口井,水难喝,接水还要排队!”崔文荣说:“现在,宽敞的南湖路两侧修建了各种高楼,周边环境一天比一天好!”

荒山绿化城市披绿

从荒凉到繁荣,水磨沟区数不尽的变化中,一座座披上绿装的荒山最让人感慨。

1978年春季,水磨沟区1万多名干部职工,在清泉山植下3500多棵树。从那时起,不知有多少人参与过每年春、秋两季的荒山绿化,一起挥镐抡锨……

水磨沟地区有红山、清泉山、温泉山、水塔山、虹桥山和雪莲山等6座荒山,如今都已染绿,山上种有榆树、沙枣、杨树、龙柏等十几个品种的树木。

“当时由于经费紧张,划线没有白灰,我们硬是用铁锹在山上铲出了一条条开沟线。”水磨沟区园林队高级工程师王培新回忆说:“水区从1978年开始进行小规模的荒山绿化,自政府投资建设了虹桥第一期污水工程后,1985年清泉山和虹桥山一年就增加了一百多亩绿地,1987年在水塔山北坡营建了340亩绿地。1999年,水塔山绿化面积达到了80%以上。”

道路如织土地增值

随着中心城区的北扩,水磨沟区的道路建设也日新月异,水磨沟区政府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,新建主次干道37条,新建改造巷道504条,道路总里程达320公里,道路总面积400多万平方米,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平方米。

水磨沟区建设局副局长张超说:“30年以前,进入水磨沟只有水磨沟路一条道。通过几十年的改造,打开了五星北路、温泉西路、红山东路,现在到水磨沟都是四通八达,进入水磨沟越来越方便了!”

水磨沟区副区长周念说:“随着城市的北移,整个水磨沟人气也比较旺,商业气息自然也就更浓了!”他说,如今,水磨沟周围土地慢慢地都在增值,道路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,经济逐渐在向北发展,相信周边的老百姓和居民生活会越来越好,收入会越来越高。

来源:乌鲁木齐晚报社(乌鲁木齐晚报集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