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表头部

米东区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米东区
返回上一页

西庄子村的丰收图景

发文日期: 2020-10-29
作为米东区耕地面积最大的村,西庄子村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,大力流转耕地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,引进新品种打造特色种植区,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等,画出一张产业结构调整的丰收图景。

霜降已过,在米东区羊毛工镇西庄子村的万亩耕地上,村民忙着收最后一茬秋庄稼。

作为米东区耕地面积最大的村,西庄子村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,大力流转耕地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,引进新品种打造特色种植区,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等,画出一张产业结构调整的丰收图景。

10月26日,记者来到西庄子村,与农民分享丰收喜悦,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。

引进新品种

打造特色种植区

田间地头,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。

近年来,我市逐步调减水稻、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,通过流转土地引进新品种发展农村产业。

西庄子村党总支书记薛涛说,在各级农业部门引导支持下,村里是啥挣钱引进啥,啥好种引进啥。

目前,该村已从单纯的水稻种植发展到青储玉米、葫芦种子瓜、红薯、山药、制酱番茄、哈密瓜等十余个种植区。

“这是新品种示范区,我们引进的油莎豆今天收完。”在一处类似韭菜的作物地头,市建设局(人防办)驻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队长刘辉招呼记者下地。

抓着“韭菜”秧使劲拔,带出长满黑色小豆豆的根须,摘一把放在手中搓,露出一个个花生米大泛红的果实,放一颗在口中,香甜软糯。“这就是油莎豆,是我国新培育的高油高产品种。”刘辉说。

刘辉的亲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,一直在甘肃种油莎豆。看到村上有适宜油莎豆生长的沙土地,他决定帮村里引进该品种。今年年初,他试种了一亩地,并与专家保持联系学习种植技术。

油莎豆含油量高达22%-32%,被称为“油料作物之王”,油莎豆既可开发为食用油,还可以加工为生食、炒食或煮食等食品。

将收获完的油莎豆在地头称重,刘辉估算了一下:亩产达500公斤,按照目前的售价20元一公斤,一亩地能净收七八千元。

5月种,10月收,中间浇4遍水,施肥不多,病虫害少。“跟种油葵差不多,但收入是油葵的三四倍。”负责管理油莎豆的村民马长春说。

刘辉说,他们已跟兵团大规模种植油莎豆的种植户联系,只要种,销路不愁。

村党总支书记薛涛说,明年,他们将鼓励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发展大规模油莎豆种植,将其培育成特色种植业。

采用新技术

集约种植效益高

在山药种植区,两辆小型挖掘机正在田间作业。薛涛说:“挖掘机收山药,这是今年引进的新技术。”

村上沙土地多,种菜和水稻都不行。两年前,村“两委”引进了适宜沙地土壤的淮山药并大规模种植。

乡村振兴战略中,我市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流转,发展规模化农业,通过机械化、集约化种植提升效益。

两年前,59岁村民郭弓麟流转了130亩地种山药。

此时,挖掘机在山药垄旁挖一条成人高的沟,农民顺着沟找山药,一会儿工夫,一根根一人多高的山药就堆成了堆。

“种山药是个技术活,投入大,成本高。”郭弓麟说,一亩地仅种子就要3000多元,加上施肥、地膜及采收等,成本近万元。

为了节省成本,在村“两委”帮助下,郭弓麟带领种植户大力发展机械化种植。他引进了翻地机、山药开沟机、农用无人机,实现了机械化种植。

今年,郭弓麟又引进了挖掘机收山药:“山药埋到地下最深有两米,收时要保证品相完整。今年尝试引进挖掘机收,效果很好,成本比人工收低了不少。”

山药丰收,一亩地产量5吨多,一公斤售价5元多,每亩地净收入一万多元。郭弓麟说,种了一辈子地,大家尝到了集约化种植的甜头,“种地不靠人、机械满地跑”成了村里新气象。

形成新理念

种养结合促增收

在青储饲料种植区,村民马长春正将最后一批青储玉米收完打包,运往附近的牛羊养殖合作社。

近年来,我市不断调整种植产业结构,走出一条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的农业现代化道路。

羊毛工镇大力发展牛羊养殖,鼓励合作社用牛羊粪便发酵制作有机肥,同时引导鼓励村民使用有机肥发展青储饲草料种植供应合作社,形成一条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链。

三年前,马长春流转土地种了170亩青储。他说,今年青储一亩地能产5.5吨,是三年来产量最高的,都得益于有机肥的使用。

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。使用了有机肥当底肥,马长春发现土壤不板结,还有后劲,种的玉米“噌噌”往上蹿。

马长春算了一笔账:青储种植简单,只用施肥浇水即可,他家种了170亩,一亩地能赚1000块钱,170亩地挣17万元没问题。

忙碌的村民脸上都带着笑容。大家说,党和政府的政策好,农民的日子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
来源:乌鲁木齐晚报社(乌鲁木齐晚报集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