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表头部

理论文章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文章著作 > 理论文章
返回上一页

让脱贫攻坚底色亮成色足

发文日期: 2021-12-23
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,乌鲁木齐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,按照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,因地制宜谋出路,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,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。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,建档立卡户尽数脱贫。如今,乌鲁木齐在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上下功夫,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,让脱贫攻坚底色亮成色足。

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,乌鲁木齐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,按照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,因地制宜谋出路,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,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。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,建档立卡户尽数脱贫。如今,乌鲁木齐在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上下功夫,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,让脱贫攻坚底色亮成色足。

补短板改善条件夯根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连通左邻右舍,红顶黄墙的新农舍拔地而起……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村民张占民见证了村里的发展变化。张占民所在的东风村,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,村里像他一样的建档立卡户有86户。“过去村里路不平,屋不新,厨卫设施不完善,没有人会想到发展餐饮和旅游业。”张占民说,现在村里景色美、环境好、人气旺。美丽村庄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客人,发展乡村旅游成了村民脱贫增收的“金饭碗”。张占民说,如今游客都夸村里的环境好,他的农家乐一年就能挣十几万。打好脱贫攻坚战,基础设施必先行。近年来,我市大力实施农村交通、供水供电、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,提升脱贫攻坚支撑力,筑牢脱贫攻坚根基。随着扶贫投入不断加大,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经开区(头屯河区)马家庄子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并于2019年实施了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项目。环境好了,游客多了,村民哈依拉提·哈山念起了“生意经”,在新建的“乌鲁木齐第一榆”文化广场上,销售起了特色农副产品。

2015年以来,东风村和马家庄子村已稳步达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全面实现“五通七有”。基础设施先行,摸清了扶贫的“脉搏”,也拓宽了产业兴起的发展之路。兴产业鼓足群众“钱袋子”产业是发展的根基。靠着圈舍里膘肥体壮的羊群,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哈斯尼·乌拉孜汗成了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东梁村的“红人”。“以前做梦也想不到,如今的日子这么好。”哈斯尼·乌拉孜汗说,去年全家纯收入超过3万元,还买了辆车。脱贫走上致富路,哈斯尼·乌拉孜汗说,离不开东梁村因地制宜发展畜牧养殖。选准产业,是脱贫的关键一步。这几年,放眼乌鲁木齐市周边乡村,“发展产业带动一批”的脱贫举措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。这段时间,东风村的奶制品加工厂传来酥油分离器转动的声音,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,工人们在生产车间内忙碌。“一个月有2000块钱工资,家里的鲜牛奶还不愁卖。”村民马热江古力·阿布力哈克说。畜牧养殖是东风村主要发展产业之一。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针对实际情况,招商引资办奶制品加工厂,消化本村及邻近乡镇的鲜牛奶。“不断补齐和延长奶牛养殖产业链,让越来越多村民致富增收。”东风村党支部书记姜军说。脱贫致富快,全靠产业带。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上,乌鲁木齐市奋力抓好产业带动这个根本,增强脱贫“造血”能力,激发攻坚内生动力。抓长效巩固成果提成色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已于2015年全部脱贫的马家庄子村、东梁村和东风村,正加快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,夯实产业基础,确保已脱贫群众收入不减少、不返贫。

如今,马家庄子村村民卡力玛·托辽吾哈孜在村里的紫罗兰中央厨房上班。经过两个月的以干代训,她已掌握了生产线的设备调试技术。“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脱离了贫困,我也要用自己的双手致富奔小康。”卡力玛·托辽吾哈孜说,村里有工厂、有项目、有岗位,做啥都能挣上钱,大家都在铆着劲儿干。产业送帮扶,就业有门路。近年来,我市探索建立长短结合、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,持续加大产业扶贫、就业扶贫力度,强化保障性兜底,全面落实低保、医保、临时救助等政策,实现扶贫工作由“输血”向“造血”的良性转变。养殖牛羊、发展农(牧)家乐、入股合作社、家门口工厂上班……在如今的东梁村,因户因人施策,人人有增收门路,户户有致富项目。越是临近最终的胜利,越是艰苦卓绝的时刻。今天,乌鲁木齐正以志在必得的信心、争分夺秒的状态、攻坚克难的干劲,向着更幸福的生活坚定行进!

来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