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表头部

理论文章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文章著作 > 理论文章
返回上一页

殷殷嘱托

发文日期: 2021-12-23
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必须多谋民生之利、多解民生之忧,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,深入开展脱贫攻坚,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,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。

老城区(棚户区)改造一头连着发展,一头连着民生。“房屋小半间,抬头能望天;三世同堂住,睡觉肩靠肩。”在城市光鲜和繁华的背面,棚户区已成为城市的一块“伤疤”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必须多谋民生之利、多解民生之忧,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,深入开展脱贫攻坚,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,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。

从保护一条巷、珍视一座房,再到谋划整个城,乌鲁木齐老城区(棚户区)改造提升工程将“城市修补、生态修复”的规划理念始终贯穿,改造提升与城市人文内涵结合,改造建设与旧城肌理结合,因地制宜,突出地域特色、现代特色、宜居特色,实现功能提升、塑造城市形象。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,乌鲁木齐将百姓幸福指数作为民生考量,在发展理念中深植民生情怀,一笔一画书写带着温度的发展答卷。老城区面貌变化的背后,是个体在大历史中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阳光福居小区3号楼居民斯地尼依汗·尼亚孜是跃进街桥西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受益者。她说,去年一家五口搬进新房,以前住的平房没有卫生间,上个厕所得到很远的公厕,特别麻烦。宽敞的马路、绿油油的草坪,一群孩子在小区内追逐、嬉闹……如今,斯地尼依汗·尼亚孜真切感受到棚改带来的居住环境的新变化,过去的“城中村”已向现代化社区转变,“自来水、下水、天然气、卫生间全都有了,生活越来越好。”

乌鲁木齐市老城区(棚户区)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管理组组长王鑫说,在改造的同时,首府按照城市功能进行规划设计,完善教育、医疗、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,增加公共绿地、小游园、小水面、步道系统等公共开放空间。老城区(棚户区)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,带给市民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变化,更是对城市的一种融入。黑甲山居民李伟说:“住房改善了,就医、入学等也配套跟进了,我们也更有干劲了。”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房屋由“旧”到“新”、道路由“堵”到“疏”、楼道由“乱”到“齐”、绿化由“粗”到“精”、小区由“散”到“合”……从“忧居”到“有居”再到“宜居”的变迁,勾勒出受益者住有所居的幸福曲线。正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已形成独特风貌,也在岁月中沉淀着个性化的城市气质。

来源: